VIEW
觀點
劉春雄新營銷:總部越大,問題越大



強勢總部是集權體制的產物。無論職務大小,總部人員見到一線人員,總有“見官大半級”的感覺。中國人喜愛在總部工作,是因為雖然收入不高卻很體面。總部職能部門對一線人員有種天生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不僅滋生官僚主義,也同時滋生“兵僚主義”。“兵僚”雖然沒有權力,卻能夠把準流程。有些“兵僚”更是大言不慚地說:“我雖然成不了事,但要壞你的事卻易如反掌。”
總部總是離終端很遠
在為一家企業做咨詢時,我們發現與老板溝通極其困難,主要差異在于對市場的基本認識。于是,我們逼老板與我們一起巡視終端,從經銷商那里我們得知這是老板第一次“御駕親征”巡視市場,而這家企業已有十多年的歷史,主要市場就在省內。對這家企業的老板而言,市場雖然近在眼前,卻遠在天邊。巡視市場后,我們與老板的溝通障礙就自然消除了。
由于總部遠離終端,以致總部與基層營銷人員經常無法用“同一種語言”溝通,有人稱這種現象為“老板在天上說鳥語,部下在地上做豬事”。
對企業而言,“從商品到貨幣驚險的一跳”發生在終端,通路只不過是倉庫的轉移而已。可是,總部聽到的聲音極少來自終端,最強勢的是經銷商的聲音,經銷商是老板與終端之間的“絕緣體”。筆者在某企業任職時,初期巡視市場總是先找經銷商,再檢查終端,結果總是被經銷商的“熱情招待”占去了大部分時間。后來,我們明白經銷商最感興趣的是銷售政策而不是終端,而廠家最感興趣的是終端而不是銷售政策。廠商出發點的差異,使經銷商成為老板與終端之間天然的“絕緣體”。于是,我們改變巡視市場的方式,先檢查終端,再與經銷商接觸,這樣真正了解了市場狀況,才知道在經銷商引導之下的“眼見”并不“為實”。
總部與終端的距離與空間距離無關,而主要決定于心理距離。總部離終端的心理距離有多近,空間距離也有多近。我們并不要求所有老板都像娃哈哈的宗慶后一樣一年花200多天時間泡在市場上,但總部起碼要真心關注終端。管理系統的特點是:老板關心什么,管理系統就會有選擇地匯報什么。老板長期對終端不聞不問,管理系統就不會拿終端去惹老板煩,只有兩種情況例外——終端出現重大“利好”向老板邀功或出現重大“利空”向老板求救。
總部總是拿執行力當替罪羊
《沒有任何借口》是發行量最大的財經書之一,有些企業給業務員人手一本,還有的企業專門組織學習討論。連同早期出版的《把信送給加西亞》,有些老總總算找到了業績不佳的借口:業務員不是像羅文那樣把信送給加西亞的人。
“沒有任何借口”和“摸著石頭過河”這兩句話的流行是中國管理界的悲哀,它為那些無能的管理者提供了一個借口。當總部管理者拍著腦袋定出一個沒有任何依據的目標時,總會對部下說:“沒有任何借口!”然后,業務員們只有“摸著石頭過河”。
成功的企業不是通過大量的招聘用大浪淘沙的方式網羅“有能力”的業務員,而是首先找到解決企業營銷問題的營銷模式,并用這個模式讓素質一般的人逐步具有操作這個模式的能力。如果寄希望于每個業務員都能自己創造一套模式,讓業務員們“摸著石頭過河”,最終大多數業務員都會掉到河里。因此,成功企業首先是“優秀模式造就優秀業務員”,然后才是“優秀業務員成就優秀企業”。一個沒有給業務員提供支持平臺的企業,能夠提供給業務員的是什么?只能是不知如何推廣的產品和無盡的壓力。
營銷模式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也不大可能照搬其他企業的模式。它要求總部根據市場可能或機會,充分調動內部的營銷資源,策劃具有本企業特色的營銷模式,并且有能力幫助業務員運行這個模式。這項任務只能由總部或決策者承擔。
總部的政策到一線,總是大變樣
一家食品企業為了推廣一個重要的新產品,事先進行了充分的調研和策劃。在新產品推廣會上,由專家、營銷管理層對新品推廣的意義、程序進行了全面講解,并回答了參會人員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會議結束,營銷人員帶著《新產品上市執行手冊》進入市場。推廣會議結束時,所有總部人員都松了一口氣,就只等著市場的好消息了。
10天后,市場部經理專程到目標市場走訪,發現原來天衣無縫的新品推廣,竟然被執行得漏洞百出。市場部經理走訪經銷商時發現,參會的區域營銷主管根本就沒有把會議精神傳達給業務員,更談不上傳達給經銷商。區域主管們只是通過電話向經銷商傳達了這樣一個簡單信息:廠里又推出一個新產品,價格是XX。會議精神、《新產品上市執行手冊》全部被區域主管“貪污”了。
診 斷
在通路扁平化過程中,我們發現廠家的銷售管理系統卻呈現多層級化現象。以前典型的銷售管理體系是:總部→省級(或大區)業務員。現在的典型銷售管理體系是:總部→大區經理→省級分公司→市級辦事處→縣級業務員。在通路結構扁平化的過程中,廠家的銷售管理體系卻出現層級化現象,這就是營銷的“扁平化陷阱”。
這印證了我們長期以來的一個猜想:只有管理能力強大的企業才能夠有效地實行通路扁平化。我們認為,很多企業的崩潰實際上是過度擴張和過度扁平化后管理力不支的結果。我們發現凡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行業龍頭企業,它的競爭優勢不是營銷策略,而是管理滲透力。我們的結論是:營銷的突破靠營銷策略,營銷的終極成功靠管理滲透力。
總部總是只知道“削足適履”
總部總是挑毛病勝過找經驗
業務員個人層面的營銷創新,通常是解決具體問題的戰術措施。但是,如果總部管理層發現了業務員創新的價值,在更大的范圍內推而廣之,就等于把個人戰術層面的創新提升到企業戰略層面的創新。
只要銷售會議在總部召開,就一定是“訴苦會”、“要政策會”。如果總部人員能屈尊到基層走走,總結經驗教訓,營銷創新就很容易被發現。

作者:劉春雄
文章來源:劉春雄新營銷